工业气体新规出台,促行业规范发展
近日,随着《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》及多项工业气体相关标准的密集出台,我国工业气体行业迎来新一轮规范化发展浪潮。新规从排放管控、安全监测、技术标准三个维度构建起全链条监管体系,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、安全高效方向转型升级。
氧化亚氮控排:锁定关键行业减排目标
《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,到2030年己二酸、硝酸、己内酰胺三大行业的氧化亚氮排放强度需降至国际领先水平。作为全球最大的己二酸、硝酸生产国,我国相关企业正加速技术改造。例如,某化工巨头通过引入新型催化剂,将硝酸生产过程中的氧化亚氮排放浓度从1200ppm降至300ppm以下,年减排量相当于1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。生态环境部同步建立监测、报告与核查(MRV)体系,要求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实时上传数据,对未达标企业实施碳配额扣减等惩罚措施。
安全标准升级:气体检测进入“毫秒级”响应时代
2025年6月实施的GB 12358-2024《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器通用技术要求》,将可燃气体检测仪的示值误差从±5%LEL收紧至±3%LEL,泵吸式仪器响应时间缩短至≤20秒。在广东华创石油化工储运有限公司的专项检查中,专家组发现其储罐区未按规定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,立即责令整改并处以罚款。新规还新增无线通信、电磁兼容性等要求,推动检测设备向智能化转型。某气体传感器企业研发的TDLAS激光传感器,可在-40℃至70℃环境下稳定工作,成功应用于煤矿甲烷泄漏监测。
技术规范细化:储罐呼吸阀泄漏量降至“克级”
针对工业储罐VOCs无组织排放难题,江苏省《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》强制要求更换低泄漏呼吸阀。普瑞泰格®超低泄漏呼吸阀通过镜面级金属密封技术,将泄漏量从传统阀门的3.77吨/年降至0.003吨/年,减排效率达99.92%。该技术已通过生态环境部认证,并在南京某化工园区完成百台套改造,预计年减少VOCs排放2500吨。与此同时,中国气体协会发布的《电子级乙炔》《电子级混合气体配制技术要求》等团体标准,将特种气体杂质含量控制在ppb级,满足集成电路制造需求。
市场格局重构:本土企业突破外资垄断
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,国内工业气体企业加速技术追赶。杭氧股份2024年气体业务营收突破80亿元,同比增长21%,其生产的电子级氮气纯度达9N级,成功打入中芯国际供应链。金宏气体开发的超纯氨产品,打破日本酸素垄断,价格较进口产品降低30%。据统计,2021-2025年国产特种气体市场份额从15%提升至28%,在光伏、显示面板等领域实现全面替代。
行业专家指出,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至钢铁、水泥行业,以及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加大,工业气体企业需同步推进节能改造与合规管理。预计到2026年,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将突破2800亿元,其中绿色低碳产品占比将超过40%,形成技术驱动、标准引领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