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气体市场升温,本土企业加速布局
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的浪潮中,中国工业气体市场正迎来结构性增长机遇。据中研网数据,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800亿元,特种气体占比从2020年的20%提升至32%,成为驱动行业升级的核心引擎。本土企业通过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整合,加速抢占高端市场,行业格局正从“外资主导”向“三足鼎立”演进。
需求端:新兴产业释放万亿级增量空间
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浪潮为工业气体注入强劲动能。以中芯国际、长江存储为代表的12英寸晶圆厂扩产,带动高纯氨、六氟化钨等电子特气需求激增。南大光电自主研发的ArF光刻胶用高纯气体,纯度达9N级,已通过中芯国际认证并实现量产,单片晶圆消耗量较5nm制程提升40%。在新能源领域,单GWh锂电池生产需消耗高纯氮气15万Nm³、氩气2万Nm³,随着全球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TWh,相关气体需求呈指数级增长。
生物医药领域对医用级气体的需求同样旺盛。疫苗冻干车间要求“无油无水无尘”的高纯氮,单条产线年采购额从30万元涨至80万元。杭氧股份开发的医用氧三级过滤系统,杂质含量低于0.1ppm,成功打入华兰生物、智飞生物等头部企业供应链。
供给端:本土企业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
在特种气体领域,本土企业正打破外资垄断。中船特气作为国内三氟化氮、六氟化钨产能最大的企业,其产品直供中芯国际、长江存储等头部客户,六氟化钨产能达2230吨/年,位居全球前列。金宏气体开发的电子级硅烷,纯度达9N级,价格较进口产品低15%,已实现国产替代。
大宗气体领域,杭氧股份通过技术迭代巩固领先地位。其第五代空分设备单套产能提升至30万Nm³/h,能耗下降18%,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年超50%。在氢能赛道,中集安瑞科研发的70MPa碳纤维缠绕储氢瓶,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%,为氢燃料电池重卡提供关键装备支持。
竞争格局: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价值创造”
外资企业仍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,但本土企业通过“技术+服务+生态”模式加速追赶。林德集团、液化空气等国际巨头凭借全产业链布局,在电子特气领域市占率超60%,但本土企业已在光伏级气体领域实现反超——华特气体六氟乙烷等产品出口50余个国家,获得台积电认证,20种高纯产品完成进口替代。
行业整合加速,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扩大版图。2024年,杭氧股份收购西亚特电子、万达气体,稀有气体产能提升40%;盈德气体整合绍兴液体空分装置,配送半径缩短至150公里,成本降低18%。据统计,2025年CR10(前10企业市场份额)预计达65%,较三年前提升10个百分点。
未来展望:绿色与智能引领产业升级
在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,工业气体行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。液化空气集团在江苏建设的氢能综合利用项目,通过电解水制氢与工业尾气回收,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;宝武集团钢化联产项目将高炉煤气中的CO₂转化为食品级干冰,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200万棵树。
智能化生产体系重构产业逻辑。林德集团推出的“智能气体管家”系统,可实时优化空分装置运行参数,使设备综合效率提升12%;金宏气体SaaS平台提供“按需供气”服务,客户库存周转率提升50%以上。
业内专家指出,随着半导体产业向3nm以下制程迈进,电子气体需求结构将发生质变,高纯氨、六氟化钨等超纯气体用量激增。本土企业需在EUV光刻用极紫外敏感气体、氦氖混配激光气体等“卡脖子”领域持续突破,方能在全球产业重构中占据先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