氢能崛起催生新蓝海,工业气体巨头加速布局绿氢产业链
在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,全球氢能产业进入爆发期,工业气体行业迎来结构性变革机遇。2025年上半年,国内绿氢项目投资额突破1200亿元,同比增长210%,林德集团、空气化工、杭氧股份等头部企业纷纷加码电解水制氢、液氢储运等环节,试图重构传统气体业务版图。
巨头跨界抢占技术制高点
林德集团与国家电投合作建设的全球最大PEM电解槽生产基地近日在江苏投产,单台设备日产绿氢1.2吨,效率较传统碱槽提升15%;空气化工宣布在内蒙古启动“风光氢储一体化”项目,配套建设国内首个液氢民用车载加注站,液氢运输成本较气氢降低40%。国内方面,杭氧股份自主研发的1000Nm³/h碱性电解槽通过欧盟CE认证,已获中东地区20台套订单。
传统业务转型迫在眉睫
面对氢能冲击,工业气体企业加速剥离高碳资产。法国液空集团计划2030年前关闭全球30%的煤制氢工厂,转型建设20座绿氢综合利用中心;盈德气体将氢能业务占比从5%提升至25%,其配套光伏电站的绿氢项目已覆盖长三角80%的电子特气生产企业。数据显示,2025年Q2氢能相关业务为头部企业贡献平均12%的营收增量,较2023年扩大8个百分点。
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
上游制氢环节与下游应用场景加速耦合:宝武集团与中石化合作开发的“氢基竖炉”炼钢技术,使吨钢碳排放下降90%,带动周边工业气体企业配套建设10万吨级绿氢供应基地;在交通领域,厚普股份推出的70MPa液氢加注机,已在北京冬奥氢能大巴示范线完成万次加注验证,推动气体企业从“供气商”向“能源服务商”转型。
挑战与机遇并存
尽管前景广阔,行业仍面临电解槽同质化竞争、液氢储运标准缺失等瓶颈。专家建议,企业需聚焦质子交换膜、低温液氢泵等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同时参与制定国际氢能贸易规则。据预测,到2030年全球绿氢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美元,工业气体行业有望诞生下一个“万亿级”增长极。